### 背景介紹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因涉嫌在京華城容積率放寬案中兩次收賄而被調查。此案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尤其是在台灣政治圈引起震動。柯文哲作為前台北市市長,其決策和行為一直備受矚目。京華城案涉及複雜的政治與經濟利益,容積率的放寬被認為可能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而這也成為調查的核心。
### 初步調查與涉案嫌疑
9月28日,沈慶京的親信朱亞虎與柯文哲的財務幕僚李文宗被收押,這一行動進一步證實了柯文哲與沈慶京之間可能存在的行賄協議和資金流動。相關證據,包括證人、物證和對話記錄,顯示柯文哲在此案中難逃收賄嫌疑。
然而,當檢察官計畫於10月1日第5次傳喚柯文哲進行金流調查時,柯文哲再次拒絕出庭。這一舉動引發外界對其行為動機的諸多猜測。
### 柯文哲的應訊策略
據了解,柯文哲在此案中已有多次拒絕應訊的紀錄。在8月30日首次出庭時,面對京華城容積率放寬過程中的質疑,柯文哲幾乎有問必答,但他將責任推給副市長彭振聲,聲稱自己完全依賴專業決策和合法程序。
然而,當檢方展示沈慶京通過8家公司向台北市議員應曉薇及其男友掌控的5個公益組織匯款4740萬的證據時,柯文哲的態度驟變,最終拒絕配合調查。這一系列事件讓外界對柯文哲的應對策略和背後原因產生了更多疑問。
### 相關警告與影響
在法律程序中,拒絕出庭應訊可能會對被調查者的形象和法律地位產生不利影響,尤其是在涉及公共利益和政治人物的案件中。柯文哲作為政治人物,其行為不僅影響個人聲譽,也可能影響其所屬政黨的公眾形象。
儘管如此,柯文哲的支持者仍然堅信他的清白,並認為此案可能是政治鬥爭的一部分。未來的調查結果將如何影響柯文哲的政治生涯及台灣政治版圖,仍有待觀察。